查看原文
其他

名家讲坛第37讲 | 王润华教授主讲“新马华文/华人文学新传统新版图:锦绣山河与灿烂星座”

中文系(珠海) 中山大学中文系珠海
2024-09-08

2023年11月11日晚,中文系(珠海)于海琴六号A631会议室举办了名家讲坛第37讲。本次讲座采取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邀请了马来西亚南方大学中华语言文化学院院长王润华教授主讲“新马华文/华人文学新传统新版图:锦绣山河与灿烂星座”,讲座由中山大学中文系(珠海)系主任朱崇科教授主持。


(从上到下:王润华教授、朱崇科教授)


讲座伊始,王润华教授强调了当代反思与重构新马华文文学多元框架的现实需要。他指出,早在郑和下西洋的航船上,学者们就已经开始了相当时髦的本土书写。无论是15世纪马欢、费信等人的纪实性书写,还是进入21世纪新发掘的《察世俗每月统记传》,都是研究华文文学起源的重要资料。据此,王润华教授总结了重写新马华文文学史的大纲,即重视十五世纪以来的华文文言与白话作品,新马独立前的“马华”文学和20世纪以来的新马旧文学,同时也要关注到其中的跨国籍作家。


接着,王润华教授说明了重写多元完整的华文文学史的原因。他表示,长期以来学界往往忽视了诸如老舍、郁达夫等许多国宝级作家,造成丰富的文学遗产被忽略。他进一步指出不应把华文文言作品排除在马华文学之外,而应建构多元文化与文学史,且不只是独立后的新文学史,新旧皆是文学。同时,王润华教授呼吁应让被遗忘的双语作家和归侨作家重归新马华文文学文坛。



在对前面的报告进行简单总结后,王润华教授转向了关于海上丝绸之路上的东南亚汉学新考古的研究课题。


在课题开始,王润华教授指出“一带一路”使他重新思考东南亚华人华侨研究,他强调这部分研究存在局限性,需重新考古挖掘,从而把握话语权。紧接着他以马欢的《瀛涯胜览》为例,说明从郑和下西洋起船上水手就开始了对丝路上华人华侨的书写,驳斥了东南亚汉学源于西方的观点,以此强调十五世纪以东南亚为焦点的南洋研究撰述应纳入世界汉学研究的经典著述,并且需要后代学者进一步阅读研究。

(讲座现场)

除了聚焦华人华侨的本土书写,王润华教授还关注到西方学者的南洋研究。以理雅各和马礼逊为例,前者在马六甲开始《四书》的翻译,后者编辑出版了《华英字典》、《新约全书》等著述。虽然他们的研究重点不在南洋书写,但其跨国界的文化视野对当今的汉学研究仍有很大帮助,因此不应被故意忽略。整合东西方学者的南洋研究、东南亚研究等不同名称的学术研究,是重写海上丝路多元文化的重要一环。


随后,王润华教授向大家推荐了相关研究著作,鼓励大家以更开放、更多元的视角开展研究,推动东南亚汉学研究的国际化,从而使东南亚汉学研究获得国际学者的肯定与采纳。


向下滑动查看图片





参会人员积极提问

讲座尾声,朱崇科教授进行了总结陈辞。他指出王教授的议题相当丰富,其跨学科的视野、中西材料的综合获取等都令人受益匪浅。随后,线下参会人员与王教授展开了深入交流和互动,讲座在热烈的氛围中圆满落幕。


文案、线上截图:郭丽敏

摄影:何梓颖

排版:黄子惠

值班编辑:张新欣


初审:王颜玉

审核:朱崇科 沈锐

审定发布:郑哲


中国语言文学系(珠海)

点击下方 关注我们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中山大学中文系珠海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